close

  陳S ir揚言
  (第1524期)
  不因是好話而拒絕,不因是壞話而抵觸,才是我們“聽話”的方式。
  德國《世界報》6月22日發表了一篇關於廣州的短文,作者曾在1994年訪問廣州,這是他故地重游的觀感。這篇短文原來的標題是《這真的是廣州嗎?》,國內媒體在轉載時把標題改成《中國式大發展在廣州仍沒停歇》。光是看這篇短文的傳播旅程已經很有意思。
  讓我感到一絲驚詫的不是這篇短短的旅游觀感寫了什麼而是這樣一個事實: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人到處旅游,游記可以說是銀河沙數,為何偏偏是這一篇會引起國內媒體如此地關註?我搜了一下,很多媒體和網站都轉載了這一篇。
  我本能地想起了最近的一條大新聞。廣東的公共形象出大事了———全國最差之中的最差。這時廣東最需要的是正面的評價。必須說明的是,這篇游記不是廣東媒體最先轉載的。於是我本能地想起了上世紀70年代的《參考消息》。那時候這份報紙不是公開發行的,必須是有身份的人才能夠訂閱。上面刊登的絕大多數是講我們好話的外國人寫的報道和文章。現在這篇外國人眼中的廣州大發展的基調也是講廣州的好話。文章說,廣州“這裡的摩天大樓比中國其他地方還多,霓虹燈歇斯底裡地閃爍著,豪華轎車更是不比首都北京少。這個中國南方最大的城市,不想再站在北京和上海的影子下,它的口號是‘更高,更快,更遠’。”
  是的,我們不用迴避這樣一個現實,在中國人的眼中,外國人說的話更加有分量。比如一個小孩子唱歌,如果有人說了句,這個孩子唱得不錯,家長和老師一般都不在意。但是一個老外伸了一下大拇指再說句w onderful,這可是要在家族和學校中被傳頌的等級!外國人都說好。這是一個成敗優劣的評價默認值。
  刨去這個中國特色,旁觀者清還是有道理的。以前廣州有一段著名的粵曲叫做《祝伯返唐山》,借的就是一個老華僑的口說廣州翻天覆地的變化。唐山不是指唐山市而是指中國。老華僑回到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家鄉,感到很驚奇。《這真的是廣州嗎?》的作者20年後重游廣州,感覺和祝伯都是差不多。四個字,翻天覆地。死死盯著時鐘的人會看不到時間的流逝和世事的變遷。
  但是這位外國游客的觀感對於我們評價廣州還是有一定坐標參照意義的。他寫道,“即使在‘舊’廣州(我猜他指的是廣州老城區),從前的街道很多也已面目全非。騎自行車的人幾乎不見了,人們匆匆踏進新建成的地鐵站,或鑽進私家車。城市顯得更加安靜,不再那麼混亂。”我們身在廣州,的確覺得廣州很亂很吵雜。但是這位外國游客的感受是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上的,看了他的描述,我真的認同與1994年相比,廣州的確是安靜和平靜了很多。別的不說,廣州火車站就是最明顯的例證。還是這個旁觀者提醒了我這個當局者。
  其實無論好話壞話,說話的無論是中國人外國人,只要這個“話”是符合事實的,都是真話。因此很多人都希望別人或者媒體說真話。但是奇巧的是,所謂人人都希望聽到的“真話”的默認值卻是“自己願意聽到的話”。然而,只有一個點是無從評價東南西北的。無東不西,無南不北。不因是好話而拒絕,不因是壞話而抵觸,才是我們“聽話”的方式。此“聽話”絕非彼“聽話”,敬請諸君明辨。□陳揚  (原標題:無東不西,無南不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l84wlogx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